6月1日,上海,偏遠的寶山顧村拍出了溢價率300%、地價3.7萬的土地;6月2日在深圳關外龍華、北京近郊海淀北乃至遠郊區順義后沙峪地塊、延慶地區,同時出現了地價超過3萬、4萬的土地。
過去的5個月全國各地誕生了152個“地王”。地王這一話題又成了全國最有熱度的新聞。
什么樣的邏輯支撐地價如此瘋漲?
社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李揚在《中國投資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上指出,最近這些城市房價上漲,是一些調控者和開發商共謀搞上去的,因為地方政府賣不了地,開發商賣不了房,政府沒有財政收入,大家都不好。
李揚說了大實話。房價上漲是共謀,此輪地價上漲也是共謀,亦是大家多年來心照不宣的陽謀。沒有政府和銀行的推動,房地產商無法獨自上演如此瘋狂上漲的大戲。其實,如果政策不鼓勵,或者說政策合適,房價可以不漲甚至還可能下降。
還記得嗎?2014年、2015年,房價幾乎是被冰封的兩年,無論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大部分沒有上漲,甚至一部分利益群體在擔心房價下跌。
舉例說明:
2015年夏天,就在6月2日拍出地王、樓面價達到4.46萬/平方米的北京順義后沙峪地塊附近,出現過73平方米報價146萬的70年大產權房屋,均價2萬/平方米。十個月的時間過去,地價火箭速度爬升已超周邊房價!
2014年年初,一位富裕的熟人在合肥投資了不少房產,對合肥房價下跌趨勢憂心忡忡。兩年時間形勢就逆轉--剛剛過去的5月,合肥房價單月漲幅逼近6%,引領全國。這位仁兄已從憂轉喜,財富又上一層樓。
什么原因造成房地產形勢逆轉?可以說是地方政府、銀行、房地產商、扭曲的經濟結構共同造成了地價、房價的新一輪上漲。此邏輯鏈條是:地方債規模龐大,過剩產能占用大量信貸資源,實體經濟不振,銀行體系整體萎靡,導致了今年的貨幣政策不得不寬松--地價、房價上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銀行等方面才能解套。
首先,貨幣寬松了:201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1.72萬億元,比信貸超常規投放的2009年同期相比,銀行貸款多增了1萬億。2016年一季度的新增貸款、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均創歷史記錄。
按照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2015年,房地產行業凈負債率均值為96%,較2014年上升7.23%,創新高。這一數據也反證了信貸流向房地產業。可以說,土地綁架房地產商,房地產商綁架銀行。
其次,由于債務飆升地方政府賣地沖動不減反增。監管機構從去年開始允許高成本的債務交換新允許的市政債券,財政部長樓繼偉3月份表示,2016年大約有5萬億元借貸到期,置換成新批準的債券額度。全國人大批準地方政府出售1.18萬億新債務來幫助填補預算赤字。債務壓身,又加上實體經濟形勢不好,地方政府轉而求得土地財政支持的動力爆滿。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的研究也佐證了上面的描述,他認為整個經濟里真正快速擴張債務的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再次,經濟發展畸形態勢沒有好轉,銀行被房地產和過剩產能綁架。從2015年開始,銀行不良貸款在慢慢變大,各家都傾向加大發貸量,讓分母變大。根據《財新》報道,過剩產能源源不斷獲得"輸血"。在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光伏等多個過剩產能行業中,企業借新還舊問題突出。86家鋼鐵企業負債總額3.3萬億,絕大部分是銀行貸款。
當前國內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應該是前所未有,這不僅表現為2015年利潤急劇下降,也表現為銀行不良貸款大幅上升,及銀行中層員工大量地離職。2015年宇宙第一大行工行的凈利潤增速僅剩0.48%!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升至2.1萬億,總體不良貸款率突破2%生死線,警報拉響。
銀行告急、地方政府債務壓身、實體經濟低谷,把重擔壓在土地財政上不啻于飲鴆止渴。這種方式暫時緩解經濟困局付出的代價很大。5月9日“權威人士”通過《人民日報》明確指出:"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要恢復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行,去掉一些不合時宜的杠桿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刺激,必然制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去杠桿、去土地財政化,這個過程注定痛苦異常,但只有經歷此痛才有之后的光明。
搜狐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