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5年的中國經濟,據說最嚴峻的事實是GDP增速25年來首次低于7% ,其實還有更嚴峻的,那就是GDP的名義增長率(6.3%)罕見地低于實際增長率(6.9%),宏觀經濟出現通縮跡象。
簡單說說二者的區別,名義增長率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算出來的,實際增長率是扣除復雜的價格因素算出來的。所以,如果當年是通貨膨脹,名義增長率就高于實際增長率;如果是通貨緊縮,反之。官方公布的數據一般是實際增長率。
長期來看,實際增長率比名義增長率更有意義,但如果要準確地反映當下情況,就不能忽略物價因素,因為企業的收入、國民的工資,都是名義數據(沒有扣除物價因素)。所以,要準確地判斷2015年的中國諸侯經濟,我們得使用名義GDP增長率這個口徑。
看實際增長率,31省市中除了最后三名表現較差以外,其他都還不錯。但名義增長率就明顯不同了,增長率低于3%的省市有8個,其中還有幾個是負增長。
貴州名義增長率高達13.5%,位居全國第一。甘肅與黑龍江兩個省份的名義增長率為負。
對比一下可以發現,31省市中,只有北京、貴州兩個省市的名義增長率是高于實際增長率的,西藏基本持平,其他省份的名義增長率全部低于實際增長率,說明大部分省份的經濟都是通縮的。
北京、深圳、南京、武漢四個城市的名義增長率高于實際增長率,廣州基本持平,上海、天津、成都、蘇州則相反,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
盤點重要省市經濟
天津、上海、東北、四川······
1、天津:名義增速幾近腰斬
天津的數據最值得關注,2015年的實際增長率高達9.3%,但名義增長率只有5.19%,與2014年(9.41%)相比,幾近腰斬之勢,也與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名義增速出現較大差距。
天津的跌落,有兩個原因,一是去年濱海新區的爆炸事件,可能影響到天津正常的投資與建設環境。第二個原因是天津的產業結構,這個原因更為關鍵。
作為十二五期間的工業名城,天津培養了大量的石油、機械與鋼鐵產業,這些產業在天津的經濟結構中占據很大比重。正好,2015年又是國際石油價格大跌、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價格下跌甚至滯銷)的關鍵一年。
如果不考慮物價因素,天津這座城市的產能仍然在高速增長,但兌換成實際價格后,就明顯不那么好看了。
當然,天津畢竟是老牌大城市,內功深厚,產業門類較為齊全,比起東北與華北等產業門類單一的城市,情況還是要好得多。
2、上海:工業拖了服務業的后腿
上海的數據挺奇怪,名義增速只有5.96% ,遠低于2014年(8.96%),而且是四個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名義增速明顯低于實際增速的城市。
按理說上海是一個服務業非常發達的城市,受能源價格下跌的影響較小,再加上去年股市火爆,GDP增速應該很漂亮才對。
不過,上海除了是一個金融中心,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鋼鐵、汽車、石化、造船等產業的比重很大。毫無疑問,2015年,這些衰落的重工業給上海蓬勃發展的服務業拖后腿了。
3、北京:31省中表現最好
31省市中,只有北京與貴州的名義增長率是高于實際增長率的,說明在全國經濟面臨通縮壓力的情況下,北京經濟居然出現輕微通脹的跡象,這個基本面非常好。
北京的服務業占比接近80%,是內地所有省市中最高的。這樣的產業結構,可以讓北京處于悠然狀態,免于能源價格下跌、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困擾,經濟表現堪稱31省中最漂亮的。
4、東北三省:幾近硬著陸
名義增長率,遼寧是0.26%,吉林是3.4%,黑龍江則是負增長(-0.29%)。在全國范圍內,遼吉黑與山西、甘肅、內蒙、河北一起處于墊底態勢。
就連一向被譽為東北之星的大連,去年的GDP名義增長也幾近停滯。
東三省一直是國家舉足輕重的能源與重工業省份,城鎮化水平在全國范圍內亦處在領先水平,但產業結構過度以來石油、鋼鐵、機械等重工業,受累于去年國際石油價格下跌以及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的雙重夾擊,東北的GDP不好看也就不奇怪了。
三省中,吉林的表現相對較好,原因就在于吉林對石油與鋼鐵的依賴程度較低,還擁有汽車、機械等具備全國影響力的制造業。
5、華北與西北:寒夜漫漫
與東北三省一樣,華北三省(河北、山西、內蒙古)、西北三省(新疆、陜西、甘肅)去年的名義增長率也都在3%以下,尤其是甘肅還出現負增長。
這些省份幾乎都是能源供應與煉化大省,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能源價格下跌的影響。舊的產業面臨供給側改革之痛,服務業還沒有壯大起來,新興產業連影子都沒有,又缺乏沿江靠海的貿易條件,這些省份的轉型升級,還需要時間。
6、西南諸省:正青春年少
沒有華北、東北與西北那樣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沒有江浙閩粵通江達海的地理位置,也沒有中部地區便利的交通樞紐條件,西南諸省靠什么?后發優勢。
隨著國家這幾年加大對西南地區的轉移支付,再加上沒有經濟先行區的各種負擔,底子薄、山頭少、動力足,西南諸省表現出青春激揚的態勢。
重慶去年的實際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名義增速亦相當不俗。實體經濟發展扎實
,服務業穩步上升,制度創新屢有驚艷之舉,渝新歐鐵路直接連通歐洲,居然把一個內陸城市打造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外貿城市。在經濟增速上,重慶已然跑贏天津,未來能否有更大可能,樂觀期待。
貴州,曾被稱為中國最窮、交通最不便利的省份之一,但最近幾年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積極擁抱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房地產業如烈火烹油,生態旅游的美譽就連中央老大都點贊,尤其是還分得大數據產業的一杯羹,正在成為國內一個重要的大數據機房聚集地。近幾年的經濟增速可與重慶媲美,隨著貴廣鐵路的開通,未來還有更大想像空間。
西藏、云南的情況與貴州相近,受益于中央轉移支付與超高固定投資的利好,近幾年都維持在高速狀態。
四川,依托優越的盆地條件,一直是中國西部地區的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經濟大省,特別是汶川地震后幾年,國家加大對四川的投資,四川經濟一直維持在高速增長態勢。不過,最近兩年的增長態勢已經落后于中部省份,2015年的名義增長率只有5.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廣西,在西南諸省中的表現一直不溫不火。個中原因主要是缺乏像其他沿海省份扎實的加工業基礎,高端產業也還沒有出現,也缺乏云貴那種底子薄、干勁足的發展勢能。
7、中部五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中部五省指的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2015年的經濟表現不算特別搶眼,但也絕對不差,過去幾年的高增長勢頭還在。
名義增速,湖北高居榜首,湖南次之,但追得很緊。河南、安徽、江西的實際增速都不低,但名義增速都低下來了,可能是受到能源價格的影響。
有可能真的是地理位置的因素,中部省份的各項經濟要素均處在中游位置。例如,其資源儲備不如華北與西北,但是好過東南沿海;地理位置不如東南沿海,但畢竟地勢平坦、腹地廣闊,是全國干線交通的樞紐地帶,這一點又好過西北與西南;另外,人口總量與密度,以及對外資的吸引力在全國亦處在中游位置。
從本世紀初開始,中部坍塌的呼聲一直不絕于耳,但隨著近幾年東南沿海的產業轉移,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中部五省開始發力,經濟增速大多已超過沿海地區。
兩湖與河南一直處在全國交通干線的樞紐位置,地勢平坦、人口稠密、自然資源豐富,在承接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上具備很大的優勢。其中,武漢、鄭州與長沙三個省會城市接連上演你追我趕的大戲,成為中國諸侯經濟中的一大亮點。
安徽與江西的交通樞紐地位相對要差一些,安徽有靠近江蘇的地理優勢以及長江經濟帶的政策利好,但是江西的增速好像還更高一些。這兩個省份還不太熟悉,歡迎網友補充。
8、東南沿海:中流砥柱不倒
江浙兩省畢竟自古以來就是經濟富庶之地,家底殷實、內功深厚,無論是外部的風云飄搖,還是內部的結構陣痛,都能從容應對、順勢而為。尤其是浙江,無愧于民營經濟之首的稱號,在全國經濟下行中體現出超強的抗擊打能力,2015年的實際增速甚至高于2014年。
其中,杭州2015年的實際增速超過10%,在國內主要城市中僅次于重慶,名義增速亦相當不俗;南京的實際增速低于杭州,但名義增速卻是全國城市中最高的;蘇州近幾年的增長慢了下來,2015年的實際增長率是7.5%,已大幅度落后于南京,名義增長率則只有4.64%,這個情況和老大上海有點像,被龐大的工業經濟拖了后腿。
山東與華北諸省一樣,也有規模龐大的石油與重工業,這導致其GDP的名義增速落后于廣東與江蘇不少。但山東畢竟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發展均衡,基礎之雄厚、產業門類之齊全非東北與華北諸省可以比擬,2015年扛住了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保持了一個中速增長的態勢。
不過,缺少具備全國影響力的大城市與高端服務業,仍然讓山東少了那么一點存在感。
福建地理條件不如江浙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但是沒關系,福建人充分利用靠海靠臺的優勢,擁抱對外貿易,發展加工業,發展民營經濟,沿海地區的民營經濟活力可與浙江媲美。2015年亦交出不錯的答卷,實際增速9%,名義增速達7.67%,均高于廣東與浙江。
更重要的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靠臺優勢,福建在2015年還成為“一帶一路”大棋局的最大贏家。不僅如此,在自貿區的爭奪戰中,福建還一舉攬下三個片區,在這個政策高地上,獲得與上海廣東天津平起平坐的待遇。
這些政策利好,對福建來說,實屬罕見。另外,隨著廈深高鐵的開通,福建與廣東路橋不通的情況也得到緩解,未來閩臺、閩粵會如何聯動,會碰出怎樣的火花,我們樂觀期待。
9、廣東:火車頭再出發
廣東是除北京上海之外最早進行產業轉型的省份,歷經多年的轉型陣痛,現在差不多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
和2014年相比,廣東經濟的實際增長率居然逆勢上漲,財政收入增長更是搶眼,實現了16.2%的增長率。另據知乎網友君臨先生統計,2015年廣東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在11年后超過江蘇,成為中國引進外資第一省。
作為中國第一外貿大省,廣東一直被外界認為外貿依存度過大、可持續發展堪憂,但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2015年,卻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得不感嘆其強大的內生能力。
不同于華北、東北、華中與華東諸省,廣東一直不是國家重點布局的重工業省份,在全國省份中擁有最低的重工業比例與最高的科技產業比例,且服務業發達,擁有全國產值最高的文創產業,足見廣東經濟的抗擊打能力。
廣深兩個明星城市,去年的表現亦不俗,廣州表現出平穩增長的深厚內功,進出口總值逆勢上漲,跨境電商進出口額位居全國第一。深圳的表現更是亮眼,2015年GDP名義增長率高達9.38%,高居四個一線城市中的第一名,受益于金融業與高新產業的強勁表現,財政收入同比大增36%,堪稱一騎絕塵。
東莞、佛山、惠州等制造業城市,尤其是東莞,受益于較早轉型升級與機器換人的潮流,亦表現出平穩增長的態勢。
作為中國改革開發的火車頭,廣東在率先歷經轉型升級的陣痛之后,已初步呈現出創新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曙光。中國經濟下一步往哪里走?火車頭已然再出發。
搜狐財經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