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央行公布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51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這一數據也間接印證了上月下旬傳出的央行流動性管理座談會紀要的數據,即1月上半個月信貸投放已經超過1.7萬億元。
且財新記者獲悉,確實有銀行接到窗口通知,月末信貸投放上進行了壓控,因此2.5萬億元還是調控后的數據。
此前財新記者采訪多位銀行人士,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保障房開發貸、土地一級開發貸、政府平臺貸款和交通運輸業及批發零售業,是新增貸款的主要投向。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曾做大量內保外貸或發美元債券的企業,在年初提前償還美元債務,而改用人民幣貸款,也是人民幣信貸放量的原因之一。(見財新網“1月上半月信貸慣性沖高
預計月末回落”)
“開門紅”是銀行在長期的慣性經營行為,加之市場利率下行,今年銀行的迅速“卡位”尤其明顯。一位興業銀行江浙地區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全部都是以前的儲備項目盡快落地,早一天落地早一天鎖定收益。”
中金債券研究團隊認為,“早放貸早收益屬于最為傳統的提高收益方式之一,只是今年應用到了極致。”
從貸款結構上看,新增信貸主要投放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個人按揭貸款。央行數據顯示,企業類中長期貸款增加1.06萬億元,這也是歷史新高。
一位城商行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目前貸款主要投放地產類20%、生產性企業30%、政府性項目50%,其中政府性項目包括債務置換,約占整體10%。據其透露,目前有政府類項目利用政府信用,一個項目多方融資的情況出現,“政府在加杠桿。”
一位大行東部沿海地區的分行長也透露,目前都是大力投政府類項目。“政府項目貸得期限越長越好,十年、二十年都好,大家都是政績思維,反正幾十年過去,當地領導班子換了,銀行領導班子也換了。考核沒辦法。”他指出,目前該地工商企業投資縮減了2/3以上,“目前環境不好,需要投資的是政府的項目,鐵路、交通軌道是要投資。”
此前一位國開行中部地區人士指出,這兩年是交通投資大年,公路、鐵路都大發展,“鐵路投資有的是錢。”
中金債券研究團隊指出,主要是銀行將去年下半年累積的政府平臺貸款集中釋放,一方面是配合穩增長通過基建投資發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專項金融債項目配套貸款的投放。
個人按揭貸新增也很突出。一位工行長三角地區的分行副行長告訴財新記者,“去年末信貸規模批了也沒發,今年年初集中投放,其中個人按揭貸占新增的一半以上。”
中金債券團隊分析指出,1月居民類貸款也增長6000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4783億元也是單月新高,主要是銀行將去年四季度的按揭貸款集中在年初投放。今年政府鼓勵房地產去庫存,后續可能通過各項政策刺激居民買房,居民房貸還會保持在相對高位。
前述興業人士也指出,目前個人按揭貸款非常多,很多地區的首付比例早已事實性下降,多家銀行的首套房利率也下降,甚至有投資房產抄底的苗頭。
中金債券研究還指出,1月份信貸的高企有一些原因跟去年類似,就是表外融資轉表內以及外幣融資轉本幣。比如過去幾個月外幣貸款持續負增長,這些凈減少的外幣貸款都重新通過本幣貸款來融資,“實際上不是新增融資需求,只是貨幣形式的替換。”
多位分析師均指出,儲備項目釋放過快,后續可能面臨增長乏力的情況。比如海通債券團隊指出,1月沖貸款“開門紅”不太可持續,而且銀行的不良貸款還在加速,信貸投放2月開始會有明顯的回落。“貸款沖高主要集中在大型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部分股份制銀行1月份的信貸增量就超過去年全年的1/4,后續可能會受到一些監管指導。而地區中小銀行,如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由于擔心不良貸款,加上政府項目儲備不及大型銀行,其信貸投放依然十分緩慢。”
此外,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指出,天量信貸可能跟今年1月開始實施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有直接關系。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MPA體系后,由央行對商業銀行逐月管控貸款規模,升級為管控廣義信貸,既包含貸款,也包含債券投資、非標、買入返售等類信貸資產。
“MPA體系給予銀行的是在貸款和非信貸資產之間騰挪的自由度:可以多放貸款,但前述非信貸資產增長需要放緩。”馬鯤鵬預測,至少在今年上半年,超預期的信貸投放有可能是可持續的。但考慮到各家銀行全年信貸總盤子已定,因此,前面放的越多,后面能放的就越少。
財新網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