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尚未查明,遇難者人數尚是謎團,車頭卻被分解、粉碎、掩埋。就這樣,甬溫線在車難兩天后迅速恢復通車了。依舊是“和諧號”在這條曾經驚魂的線路上呼嘯而過,只是不清楚當列車駛出溫州的時候,乘客們看不看得清橋下的一地狼藉。
制造出小伊伊的生命“奇跡”以后,鐵道部又創造出一個奇跡:在全世界媒體和民眾的眾目睽睽之下,在沒有搞清是否動車缺陷情況下,動車再啟,民眾,與之前上百傷亡者一樣帶著“動車總體安全”的這類中國特色的承諾和生死未卜的命運登車。
不少人被鐵道部的舉措震驚,但實際上,如果對中國社會運行的邏輯有所了解,并不難理解中國最特殊的政企合一的部委、計劃經濟最后堡壘以及“最糟糕的行政集權下的局部市場化”怪胎對于恢復通車的渴望:只有通車,只有繼續制造著“世界第一”的奇跡,只有樹立起一個碩大無朋的所謂民族復興,世界強國的泡泡,此次事故的問責才可能遮掩過去。實際上,鐵道部的做法確實摸準了中國當下的脈動。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亦累積大量問題:制度成本居高不下,貪腐問題嚴重,貧富不均、食品安全、民眾的民生權利和政權權力一次次被傷害,體制改革乃至政治改革停滯不前,社會矛盾持續尖銳,社會已呈撕裂之狀。這些問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執政者的根治之道只是期望在“發展”中解決。也就是說,“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要通過發展來解決”,至于說遇到問題造成的損失——包括最珍貴的生命,也不過是成為實現夢想的成本。當然,這些成本會有人買單,但絕不會是主導改革的執政階層。這也是車難后原因人數等問題均未查明,鐵道部卻能夠啟動維穩程序,要求迅速火化逝者,甚至說出“早簽協議有獎勵”這般無恥之言的底氣所在。可實際上,動車慘禍在清楚重申常識,所謂“用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中帶來的問題”,不過是“用發展的方式遮掩發展中帶來的問題”的托詞。盛世中國的神話再輝煌也不會讓問題隨風飛逝,恰恰相反,在中國社會列車以更高速運行的時候,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更具災難性的后果,甚至車毀人亡。
動車撞中了中國的痛點。這是不常體會到的一種正常的痛苦,揪心。與“大愛”等宣傳語匯無干。流淚的不會只有我一個人,能分擔楊峰們痛苦的,也不會僅是數千萬網友。坦率說,在這個國家生活久了,多少會有些麻木,對一些事情總會有些熟視無睹,現實無情顛覆這個念頭,沒有完善的監管體制,沒有對執政者形成實質性壓力。而最終承受這些的,是你我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公民。
疼痛讓國人覺醒,我們看到了似乎陌生的溫州人和中國人:關注生命。關注他們,急公好義,樂于助人,也看到了一個似乎陌生的警察:堅持生命至上,堅守一厘米主權,哪怕葬送自己的仕途……一個撕裂缺乏共識的社會,應從共同的痛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