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6月29日報道,中國學者對比中美兩國的物價發現,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售價比國內同類商品便宜50%。學者認為中國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導致物價居高不下,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中國青年報》舉出的一個例子是:比如目前在中國商場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妝品中,會有14.53元的增值稅、25.64元的消費稅以及4.02元的城建稅。單這三項,就占整個女性化妝品零售價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產和運輸環節的間接稅收,保守地說,政府稅收對女性化妝品的最終價格至少“貢獻”了50%以上。
這些年,中國游客在海外搶購奢侈品甚至“MADE IN CHINA”商品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原因何在?不可否認,商品從廠家到市場再到消費者手里,涉及多重代理商,還要承載各種高額的工商管理稅費,所以中國貨遠渡重洋到美國反而會便宜——這與中國的宏觀管理成本較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正如文中采訪專家被廣泛提及的觀點: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導致商業銀行貸款急速膨脹,致使國內廣義貨幣供應量已經超過美國20%多,從而導致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所對應的貨幣量遠遠大于在美國所對應的貨幣量。同時,在常年實行出口拉動經濟的增長戰略下,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拉大,在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必須要以基礎貨幣增發來對沖,從而再次增加了貨幣流通量,推動物價上漲。
從這一點出發,政府需要通過減稅的方式藏富于民,同時走上降低物價刺激內需的發展道路。
但在我看來,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就算拋開“行政管理成本”和種種稅負,很多商品在中國的售價還是會高于美國。問題的關鍵在于,現實的物價之所以構成了巨大的民生壓力,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國人“干多掙少”。
由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干得多,掙得少”,直接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正因為囊中羞澀腰包不鼓,普通居民的消費能力一直不高,影響到市場,就直接體現為諸多商品的價格因為購買力不足而定位偏高,很多普通消費品也成了“奢侈品”。
一言以蔽之,降低稅負、進行財稅體制改革肯定能緩解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單單降低稅負卻無法對比美國高的物價實現實質性的救贖。破解“中國工資美國消費”的要義,還是在于收入分配領域。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規范市場分配體系,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讓勞動者“勞有所得”,在某種意義上說,或許比降低稅負更為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