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杯賽場風云激蕩,資本戰場則在演繹另一番熱鬧。經過幾個回合的博弈,蘇寧最終拿下了意甲豪門國際米蘭70%的控制權,這也是中國資本第一次掌控一家國際足壇主流俱樂部。
早在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常年從事國際并購的富國富民集團董事長王世渝就向記者預測,“用不了幾年,全世界很多知名球隊都是在幫中國資本踢球。”當時,萬達集團已經拿下馬德里競技20%的股權,意甲和英超也傳出中國資本介入的消息。
無論是中國人均GDP躍升8000美元,還是國務院“46號文件”中關于培育5萬億體育產業的規劃,都在預示著中國的體育產業進入到一個爆發式增長期。在這個基礎之上,產業更多關心的是如何將體育賽事資源和自身商業模式相融合,而資本則更多的是在搶奪核心資源,尤其是國際頂級賽事資源。
相比于上一輪中國資本在全球掀起的礦產和能源并購風潮,這一輪國際并購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爆買,而是側重將資本和金融放在前端,利用他們異常敏感的嗅覺來把控風險。
中國買家身影
從2014年開始,已經冠名中超3年的萬達集團選擇不再續簽,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向歐洲頂級足球俱樂部輸送中國青少年球員。
當外界寄希望于當年曾經創造甲A傳奇的萬達,能夠在中超培育出一支新的俱樂部時,萬達集團卻轉身在2015年初買下了西班牙馬德里競技俱樂部20%的股權,一個月之后,萬達集團又收購了瑞士的盈方體育傳媒集團100%的股權。
當時外界并沒有看清楚萬達集團在體育產業上的意圖,直到去年年底,王健林才在一次公開場合說出他對于體育產業的想法,核心是首先要盈利。用王健林的話說:“靠社會投資、自己能養活自己,甚至能賺錢的才是體育產業,靠政府投錢才能活下去的叫體育事業。”
就在同一時間,更多的中國資本盯上了一些國際頂級賽事資源,相比于美國職業籃球、美國橄欖球大聯盟這樣擁有成熟商業運營的賽事,處于國際足壇巔峰的歐洲足球俱樂部要開放得多。
去年,包括意甲的AC米蘭、英超的曼城和法甲的圣日耳曼等俱樂部,都傳出了與中國資本合作的消息。而隨后結出碩果的,一個是去年萬達集團買下馬德里競技20%的股權,另一個就是今年蘇寧買下國際米蘭70%的股權。
不過在王健林看來,投資足球俱樂部僅僅是位于體育產業的C端,只有A端的國際頂級賽事運營和B端的代理這些品牌賽事轉播權、營銷權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高端。
“體育產業的核心就在于超級賽事的IP資源?!惫獯笞C券總裁薛峰也持有類似觀點。
反觀國內的中超聯賽,其賽事運營和轉播權、營銷權上并沒有太多的空間,而且在一些資本方看來,中超無論是外籍球員身價還是俱樂部運營,都有些價格虛高,加之一些系統性阻力、法制環境不成熟、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因素,并不被資本看好。
對于國際頂級賽事的運營,目前中國資本還難以介入,而在這些賽事運營的轉播權和營銷權環節上,繼去年萬達集團買下瑞士盈方體育100%股權之后,今年5月底,暴風集團又聯合光大證券成立并購基金,買下了MP & Silva Holdings S.A.(下稱“MPS”)65%的股權。
MPS聯合創始人安德烈·拉德里扎尼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大部分國際上的體育產業主要收入還是通過付費電視,尤其是足球賽事,其版權收入中占比大約在80%左右,而中國可能是在世界上少有的能夠通過免費的方式向觀眾提供頂級賽事現場直播的國家,媒體的收入來源則主要是廣告收益。
“隨著互聯網等數字化平臺的推廣,中國未來也可能會采用這種付費模式,而更多新資金和新技術的引入,也會讓更多的人選擇新的技術平臺來觀看體育賽事?!卑驳铝摇だ吕镌岱Q。
此前,來自于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旗下的體奧動力,就以80億元的價格從央視手中搶下了中超聯賽5年的電視公共信號制作及版權。
曾在中央電視臺體育部工作了16年的馬國力在今年4月份出任樂視體育副董事長,分管整個樂視體育,在他看來,傳統電視依賴于廣告收入的模式過于單一,而且每年的增長是恒定的,而互聯網技術通過連接每一個用戶,進而連接電子商務平臺以及線下活動,其所帶來的盈利模式要比傳統電視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馬國力表示,未來5年的時間,國內的體育集團也就三到四家的規模,除了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之外,另外的兩三家都是來自于互聯網公司。
國內如何落地?
對于這些中國買家來說,搶奪國際頂級賽事資源并不是目的,在金融和資本的背后,如何組織好國內的運營,才是關鍵。
此前,中國在制造業國際化并購中積累的經驗就是,中國30多年成長起來的工業化體系,相對于歐美幾百年積淀下來的工業文明體系,在商業邏輯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在并購之后的融合上也會出現諸多的不適。
正是基于此,王世渝提出,在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之前,應該先讓資本走出去,也就是“金融在前,產業在后”,在完成了并購之后,再逐步地將其資源引入到國內進行整合。
在此次體育產業上掀起的全球并購風潮,前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張發強認為,中國的體育產業決不是資源導向的粗放型產業,單純的買、買、買,而是要更多地引入國外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系統,營造和培養中國乃至世界體育產業的生態系統。
“以中國人的消費特性,如果你單純拿一個內容向用戶收費,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在思考是否可以把互聯網網民愿意付錢的模型在體育產業里面進行實驗。”在剛剛進軍體育產業的暴風集團董事長馮鑫看來,這顯然要比照搬歐美的經營模式更現實。
在此次買下國際米蘭的控制權之前,蘇寧早在3年前就已經買下了互聯網視頻播放平臺PPTV,而這些互聯網流量最終的受益者,則是蘇寧運營多年的電商平臺。
在足球俱樂部的運營模式上,傳統的商業模式都是依靠商業贊助,其中一些頂級俱樂部,可以通過年輕球員培訓等技術輸出以及一些品牌文化上的輸出,而在教育和商業開發上,需要以俱樂部為平臺培育一套完整的球迷體系。
萬達集團在入股馬德里競技俱樂部之后,獲得了五項承諾,主要內容都是幫助中國青少年球員的培訓方案,包括在馬德里新建青訓中心,在中國開辦足球學校,選拔優秀球員進入馬德里競技的一二線球隊。
據悉,青訓在體育產業中,具有極強的落地性,而青訓項目所針對的人群,也是目前中國體育人口最為集中的院校學生。
2015年,萬達集團以6.5億美元并購了美國世界鐵人公司之后,隨即開始推動該品牌在中國的落地,今年的10月和11月,這項賽事將率先在合肥和廈門舉行。而此前已經有媒體傳出消息,距離合肥市60多公里的巢湖市有意引入萬達體育城項目,占地2000多畝,計劃打造成合肥世界鐵人三項賽的會址。
除了萬達所力推的線下運營模式,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更注重的是技術革新帶來的紅利。
在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徐志豪看來,這種技術上的革新,一方面是賽事觀賞體驗的創新,類似于VR技術的引入,另一個是通過一些設備和科技幫助體育愛好者縮短專業與業余之間的差距,使他們不再覺得專業體育僅僅是觀賞性,而是可以日常參與其中,由此而帶來一些商業的機會。
華夏時報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