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免職格力集團董事長是個老問題
與雷軍打賭,造手機,到最新的責罵股東,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近年來成為網紅。11月8日,董明珠已于10月下旬被免去了格力集團董事長的職務,今后僅為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和法定代表人的消息,又讓她一時間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此次董明珠從格力集團董事長的位置被免,各方消息頗為撲朔迷離。不過撥開迷霧,不難發現這仍舊是一個舊故事。
格力集團董事長屬于市屬干部,代表國資委,格力電器是股份公司,董明珠被免任是因為國企改革規定其不能同時擔任集團和格力電器公司董事長,珠海幾家國企上市公司都會調整。從這個角度,第一大股東這種母公司的董事長和上市公司層面的董事長本來就不應該由一個人同時擔任,所以才有了董明珠被免,這體現了公司治理的規范化。而格力電器的官方回應則稱,董明珠基于國家的相關規定及本人意愿,是主動辭去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而不是被動免職,她仍繼續擔任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
不過,最重要的質疑是,此規定從2012年就有了,為何4年來一直未實施,卻在今天這個微妙的時候,被重提到臺面。
9月1日格力電器公布的重組方案顯示,公司擬以130億元的價格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權,這是一家做新能源汽車的公司。為了收購,格力電器向8名特定認購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97億元。其中,僅董明珠一人就出資9 .37億元,占到了員工持股計劃的近四成,占8名高管認購總額的近九成。增發完成后,董明珠個人持股將從公司第十大股東躍居第四,持股比例從目前的0 .74%升至1.3%,而這個方案遭到了中小股東的反對。
格力集團成立于1985年,前身為珠海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經過30年的發展,格力集團已形成以格力電器為核心的工業、房地產業兩大板塊綜合發展的格局,目前是珠海市規模最大的國有企業集團。根據格力電器2015年年報顯示,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持股比例僅為18.22%,第二大股東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8 .91%,而第二大股東主要由格力電器的經銷商構成。所以,這是一個股權分散上市公司。2012年5月,作為大股東的格力集團向格力電器推舉了4位董事候選人,其中包括剛剛由國資委空降至集團的黨委書記、總裁周少強,但是最終卻未能通過股東大會審議,落選格力電器新一屆董事會。大股東對格力電器缺乏掌控,而董明珠領導下的格力電器這兩年表現,特別是董明珠本人的強勢意圖也難免讓珠海國資委擔心。
實際上,董明珠被免的消息雖然是11月初傳出來,但實際發生時間是在10月下旬———恰好在重組提案之前。根據國資委《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中規定,“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機構任命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不得持股”。而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方案中,配套融資方內含員工持股計劃,且董明珠也出資近10億元參與,這勢必與《意見》相沖突。所以,董明珠是為了增持股份才辭去格力集團董事長,對于她而言,既然集團對于格力電器的控制力是弱的,那么實實在在對格力的股權當然比集團董事長的職務更具誘惑力。但最終,重組議案被否,股權沒獲得,又丟掉了格力集團董事長的職務,失掉了從大股東的董事長這個職務層面對格力電器的控制力。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企業家與國資的老問題:不管是之前的管理層收購,還是實質為私企,卻戴了紅帽子引發的侵吞集體資產案,都是這一問題的不同版本。
1990年董明珠進入格力做業務經理,1994年開始擔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副總經理、副董事長,2012年5月被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應該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的。董明珠也曾多次提及并對外稱,“沒有我就沒有格力,沒有格力也沒有我。”在完全的市場經濟語境中,這樣的故事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勵志故事,但是,在中國現實語境中,企業家才能,卻注定糾結于政治的、倫理的、道德的漩渦之中。這樣的故事難免令人遺憾,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本次收購銀隆的增發方案中,銀隆估值過高,使得中小股東們的利益遭受了巨大打擊,那么,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毫不奇怪,又理所當然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