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吞”下200噸生活垃圾,卻能“吐”出10噸水泥粉料。7月8日,記者在重慶投資近億元建成的首條利用水泥窯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的生產線看到:一車車從城鄉運來的生活垃圾,在重慶海螺水泥有限公司900℃的氣化爐內被無公害化處理。
資料顯示,由于生活習慣等問題,我國的垃圾有著水分高、熱值低、不分類等特點,被國外稱為“窮垃圾”。近10年來,我國垃圾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如何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
垃圾發電廠年產2億度電
以前聽到垃圾廠就馬上想到“臟、亂、臭”,但記者在重慶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個垃圾處理廠不僅能發電,花團錦簇的環境甚至跟公園差不多。
據了解,該電廠由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10.5億元。每天可以處理生活垃圾2400噸,差不多能處理重慶主城區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每年上網電量約2.3億千瓦時,可滿足約20萬戶居民的用電需求。
該電廠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可容納2萬噸生活垃圾的儲存大廳是全封閉式的,垃圾滲漏液流入下面的收集池后,分三級進行處理,達到一級排放標準。揮發性氣體也有專門的收集管道引入煙氣處理區域。“也就是說,整個處理過程不會對環境造成顯著影響。”這名負責人說。
據了解, 焚燒爐是垃圾焚燒發電廠最核心的技術,過去國內市場一直被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壟斷。目前,三峰環境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成功實現本土化、產業化,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居于首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重慶科技學院科研處處長、重慶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雄介紹說,垃圾焚燒可以減少碳排放,減少耕地的占用,避免地下水污染及填埋場沼氣爆炸。“從社會經濟效益上來說,重慶垃圾填埋70元一噸,垃圾焚燒為69.9元一噸,但一噸垃圾焚燒后可以發300多度電,不僅降低環境污染,還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變廢為寶瓶頸待破除
有數據顯示,中國大陸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被填埋或焚燒。每年15億噸左右的建筑垃圾,2億噸左右的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萬噸。我國每年垃圾增長量達到1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垃圾圍城”問題亟待破解。
一方面是大量垃圾待處理,另一方面是垃圾處理場“吃不飽”,兩廂反差巨大。7月9日,記者在三峽庫區首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了解到,這座建設規模經過反復論證的“明星”垃圾焚燒發電廠,卻遭遇了一個困境:垃圾量嚴重不足,這讓該項目的運行舉步維艱。
重慶萬州區垃圾焚燒發電廠負責人李偉告訴記者,去年日均處理垃圾為400噸左右,這與設計800噸/天的處理量相比,缺口達一半。若按設備正常運行的最低要求,即80%的入爐量計算,在現有基礎上,每天也至少需增加200~300噸的垃圾。
在尋求垃圾增量上,發電廠曾主動出擊,嘗試能否把相鄰的開縣、云陽等地的垃圾轉運過來,但很快這一念想就因當地各自在建的垃圾處置項目而破滅。“距離再遠些的區縣,也因高額的運輸費用而顯得不切實際。”李偉認為,只有從萬州內部來破局了。
萬州區常住人口為160多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超過百萬。李偉覺得,目前發電廠垃圾主要來自于城區,農村垃圾占比小。盡管地方政府大力完善了鎮鄉垃圾收運范圍、考核機制。“可直到現在,垃圾增量仍未見效果。”李偉說。
無獨有偶,重慶忠縣綜合處理生活垃圾環保一體化項目是該縣著力打造渝東北生態涵養示范縣的又一大項目,不僅可將忠縣城鄉所有生活垃圾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還可為保護好三峽庫區的“一江綠水,兩岸青山”發揮重要作用。
“現在的垃圾收運系統還沒完善,每天消化的生活垃圾只有100余噸,僅為處理能力的一半。”忠縣城鄉建委主任李彬說,接下來忠縣決定兩步走:首先日處理150余噸城鄉即產即排垃圾,再逐步處理城鄉16.7萬噸存量陳腐垃圾。力爭到年底,實現日焚燒200噸生活垃圾的目標。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